7.19.2010

紐約第二天:一日快速品嚐大蘋果經典美味

第二天行程滿滿,早上從住的 Broadway Hotel and Hostel 出發,先後參觀中央車站、聯合國、洛克斐勒中心、MoMA,在 MoMA 用餐後,接著搭 City Pass 囊括的 Circle Line 環紐約遊輪,八九點結束後,繼續直奔帝國大廈觀景台賞夜景。

如果想去紐約玩,但住房預算有限,可以考慮訂我們住的青年旅社 Broadway Hotel and Hostel ,這家既有上下鋪的宿舍式房間,也有一般住房,價格每人每晚約 35 元起跳,服務態度很好,房間跟浴室都很乾淨,離地鐵站也近,自助旅行的背包客所求也不過如此吧。

在一家叫 Broadway Bagel 的小店吃完早餐後,我們前往中央車站(Grand Central Terminal)。中央車站內部設計真的太美了,古典而金碧輝煌,濃濃歐洲味,處身其中,感覺頭一次羨慕起紐約客,即便趕車之間都享有如此美感,「美」也是生活資源優渥的一部分吧。

接著我們來到聯合國。外面各國國旗成排佇立,居高臨下,看著心裡其實真的頗震撼;這些布料、顏色、符號織在一起,被世人賦予意義,代表一個又一個的「國家」,在陽光下舒暢的風裡飄揚,台灣的身分地位卻仍是風雨飄搖。



經過安檢,進到聯合國內部,一樓小小的特展,及樓上書店許多書籍,都繞著「環保節能」打轉,初見時很想拍照留念,對於環境保護的認同跟罪惡感,也浮上心頭,但接著又想到,也就在這塊土地上,人民消耗了全球消耗總能源的1/4,即便不看數據,美東行走馬看花的幾天間,資源的浪費也盡收眼底:餐廳總給大疊大疊厚厚的紙巾;買東西不拿購物袋時,店員會說「Are you sure?」這不是任何一個人特意犯下的錯,而是整體認知跟環境氛圍,我也感覺自己不知不覺變得浪費,像在 hostel 跟耿雙家裡洗澡時,因為出水的奇妙設計,水溫非常難調節,因此後來每次我花很久時間,調到適當水溫後,就讓水一直流,直到洗完澡。如果生活中的設計在一開始就關注環保,科技應該是可以改變人性的。整個偏題了,但參觀聯合國給我的感想最主要就是這宗吧,其餘的我知識及所見所感不足,沒留下太多印象。

這是聯合國外頭,一座槍桿打結、倡導和平的雕塑,十分吸引目光。特別為阿宏拍了這張照,因為平常手牽手走在路上,阿宏常常喜歡在路人迎面走來時,冷不防舉起我的手,「碰」的一聲自以為開槍,名副其實的「手槍」,丟臉丟翻天

接下來到 Rockefeller Center。洛克斐勒中心集辦公、商店、藝術於一處,詳情請見 Picasa 相簿。

然後我們參觀當代藝術館(The Museum of Modern Art)。這真的是世界上我很喜歡很喜歡的一座美術館!(雖然說目前我所看過的「世界」也不過就是臺灣、法國、西班牙。)MoMA 展品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,其間卻包含無限創意。

像是有藝術家花上一週時間,讓一群蜜蜂圍著一個大花瓶築蜂窩,「雕塑」出一件絕無僅有的器具,太有創意了,只不過我一直很難不去想到,這真是人類剝削動物的極致……所謂「藝術」!可能我真的不是藝術家吧,我是衛道人士兼共產黨員。



如果多年後人類滅絕,外星物種看到這段影片,舞者裙襬翻飛,艷色轉換,應該也會為我們的文明感動吧。


構成控制板的元素。我就是希望自己不是那其中一條線,我希望自己是書本封面上一抹色彩,即使對很多人全無意義,至少也是難以複製、能自賞芳華的。

還有一件木製椅子(或桌子?記不得了),外觀看來就是流線型的雅致設計而已,但其實是一片片分別由機器裁出,再以人工逐一黏合而成的,設計師玩弄手工製作跟機器生產,這件作品雖主要由機器產製,卻比大部分手工藝花費更多時間,非常有意思。

展品好多,幾乎每件都有文字說明,很少有看不懂的展品。自認對藝術感知有限,一直以來,去美術館博物館時,如果看不懂,我不會假意說好看,也不會硬花時間停留,希望看出些什麼;對我來說,看不懂的藝術品,代表創作者留給觀者的空間太小,自我意識太強,就像一本缺乏文學性的劇情小說,我不會覺得是自己沒有慧根;但在 MoMA,幾乎完全不會有看不懂的展品,因為恰到好處的說明,搭配每件作品四周留的足夠空間,留給參觀者充足時間跟精神,細看每項作品。加上創作都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,很容易理解和共鳴,真的讓人意識到,生活即藝術。

接著我們去搭 Circle Line 環紐約遊輪。老實說,在船上感覺心情普通,沒有原先預設該有的興奮,可能因為這座城市予人驚艷有限,各種大眾傳播媒介所描繪的,都比親眼所見更 glamorous(找不到傳神的中文),世界各國,包括台灣,也已經沾染太多美國味了,所以真的沒有去歐洲時每分每秒所感覺到的震撼;加上既然身為一個觀光客,接觸最多的就是服務業,餐廳、各式店面裡,第一線服務人員常是外籍人士,因此紐約對我來說,真的就是全世界人美國夢的具體呈現,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,在紐約屈居一職辛勤工作,為生活努力;加上不時還是可以感覺到種族歧視、差別待遇,這個美國夢對我來說,色彩是冷調的,總覺得這個城市的冷酷就跟所有其他國家跟地方毫無二致,並不是像大眾傳媒裡所展現的那樣開放包容。我不會像在歐洲時,像喝醉似的,不停在心裡強化認同所見所聞;巴黎販賣的是浪漫,巴塞隆納販賣的是生活的熱力,同樣兜售文化,至少它們都成功了,紐約販賣的應該是世界之都與有志竟成的美國大夢,可能它也不是失敗,只是我個人覺得這兩點,現在其他地方也都可以提供;就像這趟旅程中,看到所有版圖遍及全球的品牌,都忍不住想,品牌的授權代理,到底是強化、亦或是削弱了品牌價值?美國作為一個品牌,產製電影、電視等萬千文化商品,造成的效果到底是什麼呢。一直想到 Kotler 說的:「所有廣告都會削弱品牌價值。」

明明只是一場小旅行,做些觀光客會做的事,去觀光客會去的地方,遊記卻一直忍不住偏題講些有的沒的,其實只是希望如實記錄所有途中曾經有過的念頭,不希望這次又像歐洲行一樣,讓很多想法隨著時間一閃而逝了。

帝國大廈觀景台上的心得:同 Circle Line 遊輪搭乘心得。


推薦參考資料: Introduction of Rockefeller Center and Its Works of Art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