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週前,在Yahoo奇摩房地產網站上看到這則室內設計報導:
名昶室內設計個案 |
小小的空間,不致讓各式清掃和修理工作成為沈重負擔,但確是一人理想的安身之處,有大大的書桌和床。還有上下兩樓,隔開個人和社交空間。設計明朗簡潔,杜絕了預設風格的可能,為來日留下許多布置空間,可以用生活和旅行的小收穫逐一填滿。
這大概就是我的夢之屋。
那天在Yahoo網頁見到這則報導後,順手把這張照片弄成筆電的桌布,放了兩三天。
在那幾天中,每天我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翻譯,彷彿就在這張桌前工作;做累了,我走出房間拿點東西吃、喝杯水、看看窗外,或在客廳裡胡亂擺動身體,然後再回到書桌前,看到這張照的瞬間,感覺彷若我回到的地方是這間小房,彷彿我面對的,是這方敞亮朦朧的窗。
或許我終究不會花上千萬,買永康街的七坪小房,或許我終究不會花上百萬,把我的住處裝潢成不堪一絲凌亂的美麗樣品屋。
但一個人和一間房的屋主素昧平生,心神卻仍可能在同一方屋簷下休憩。
屋主腳下踩的是踏實的木板地,是他努力鋪築而成的當下。
而想望者心裡所倚靠的,卻是夢想的樑柱,是心靈暫歇的被褥,是永不凋謝的希望之花。
在夢想的屋宇中,花不凋,塵不染,布簾飄飄,日光清清,這個夢想家爬上迴旋的階梯,與屋主擦肩而過,而不意識到彼此。
***
很久很久以前,讀過古希臘人對於公領域和私領域的概念,文中談到古希臘公民(當然,那時所謂『公民』也只是部分成年男性)每日時間多半在公共場所度過,住處多半狹小,只供晚間休憩之用。
當時我留下很深的印象,心裡十分認同──若一個人為買房勞碌一生,並終日困坐在自己的小房子裡,聽著電視裡的嘈雜之聲,那麼這樣的「擁有」似乎等於遺世獨立,捨棄了探索生活的可能。
畢竟屋外的春光秋月是免費的,城市裡寬敞明亮、藏書無限的圖書館是免費的,蓊鬱的森林公園是免費的,而美味的菜餚在大街小巷的每一家餐館裡,你可以天天嚐鮮。
所以我們似乎不需要揮汗擁有自己的大書桌、工具齊備的全套廚房設備、成千上百的藏書、精緻的燈具、以及須日日悉心照料的花草盆栽。
但這一兩年來,我心裡卻起了強烈的買房欲望。因為我明白了,人無法終日在外頭闖蕩,一個人面對大千世界,在廣大的世界上奔走,有時總不免會感覺自己的渺小與無力。而屋子可以是身心的延伸,把我一百六十公分的身高拓展成三米六,把我小小的眼眸拓展成一兩公尺見方的落地窗,「自我」有了這個容身的居所,得以延伸並徐緩地休憩,或坐或臥,靜靜地待在私領域中,任窗外變動不休的公領域滔滔奔逝。
我很喜歡你的文章,很享受讀你的文章。
回覆刪除期待你的更多作品。
謝謝你的鼓勵。:)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