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.08.2009

墨水心 Inkheart


昨天跟弟弟看《墨水心》,我第一次看,他是陪我再看一次。墨水心是一部非常適合闔家觀賞的片,奇幻冒險的風格,小孩是主角,還有壞人Capricorn也不太壞,作壞的背後沒有一個足夠邪惡的動機,他只是想要生活舒適、打造一個他期許能生活其中的理想王國而已。我非常喜歡奇幻作為電影或小說的主題,因為看的時候,可以拋開一切、把自己放逐到一個想像構築的世界,這種魔幻的感覺非常幸福。:)



看這部片時,腦海中一直想到的是「作者已死」的概念,但這個理論的細節我幾乎已經忘光,所以剛剛特別去查了一下。Death of the Author 是法國人Roland Barthes發表的論文,指的是作者的任務在寫作完畢時就已結束;我們在解讀文學作品時,不該把作者個人的生平、個性、信仰等拉進評論,試圖以作者的背景詮釋文本。

奇妙的是《墨水心》的劇情設定常跟「作者已死」這個概念相呼應,非常有趣;墨水心的主角Mo跟他的女兒都是所謂的「silvertongue」,具有獨特能力,任何故事經他們一讀就會成真,因此我們看到,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在Mo的朗讀中從天花板應聲掉下,而桃樂絲的小狗托托也被Mo的女兒Meggie從《綠野仙蹤》裡「讀」了出來。這部電影裡,劇情把「reading a text is an act of completion」這個概念用奇幻的方式具體呈現,詮釋及使文本幻化成真的人,是讀者,而不是隱身在後的作者。閱讀的過程才是寫作真正的重點(the true locus of writing is reading),文本的完成不在起源,而在終點(the unity of a text is not in its origin; it is in its destination)。

在電影中後段,故事書《墨水心》作者加入冒險隊伍後,他們決定改寫這本故事書原本不好的結局,讓Meggie讀出新的結局來扭轉局勢,畫面中這位已經年邁的原作者,被壞人關在牢裡,拿著筆一臉苦惱,努力精練他的文字;那時我看著電影,心裡想,為什麼不隨便寫幾句話,快點把好的結局寫出來唸一唸不就好了嗎,這時作家剛好說到理由,「因為要是作者精心寫出、洗鍊流暢的語言,這樣念出來的故事才有用」。這個電影裡比較牽強的小細節,我卻非常喜歡,「to write is to reach that point where language alone acts, "performs," and not "oneself"」,所以在這個作者已死的理論下,作者傾盡全力錘鍊出完美的作品,然後把接力棒交給讀者,let those who can really read bring the text to life。

電影的最後,故事書《墨水心》的作者要求Meggie把他讀回故事書裡,因為這位充滿創作能量的老人覺得現實生活殘酷,不如故事裡的世界美好。所以結局是主角們都成功逃出來了,作者則決定隱身在他的作品裡,to put an end to his own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readers,「the birth of the reader is ransomed by the death of the Author」。

呼我超愛這些完美的設定,環環相扣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