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.27.2012

沒生小孩也能讀《法國式教養》:學法國女人過生活


盛夏時我譯了《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,孩子不哭鬧?》,而這本書像是一劑清涼帖,我邊讀邊學,感覺這些法式教養守則如醍醐灌頂,就這樣修完一門「法式育兒哲學概論」,輕鬆寫意。

出版社很用心,替這本書建了「法國式教養」臉書專頁,上頭對於法式教養觀念已有基本介紹,因此我略過育兒部分,今天先談「為何還沒生兒育女的人也可以讀這本書」。

作者潘蜜拉.杜克曼是個在法國定居並生兒育女的美國女人,本書除了介紹令她大開眼界的法式教養,也剖析幾項法國和美國女人的不同之處,而我發現台灣不僅教養文化與美國十分相像,連女人本身也是──我們跟作者描述的美國女人真的挺像。而看了作者描述的法國女人,我感覺她們的人格特質和生活哲學確實值得學習,茲列如下:

法國女人特質一:拒絕神經質
「紐約女人比較神經質,紐約人似乎都習慣女人在聰明迷人的腦袋瓜裡上演無數小劇場,就像《當哈利碰上莎莉》裡的梅格萊恩或《安妮霍爾》裡的黛安基頓那種典型,因此我有不少紐約朋友每個月花在心理治療的錢比房租還多!
但巴黎卻不時興這種內心小劇場。對,法國人是喜歡伍迪艾倫的電影,但在真實生活中,理想的巴黎女人應該冷靜自持,帶著距離感,並且行事果斷。完美的巴黎女人不會大談她們的童年生活,或宣傳她們正在奉行的特殊飲食法。紐約女人對於過往的失敗戀情咀嚼再三,顛顛簸簸追尋自我,而巴黎女人的字典裡則沒有「後悔」這個詞──至少她們外表看來如此。對法國人來說,「神經質」並不是一種對自己半挖苦半吹捧的說法,而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精神疾病。」
我翻譯時感覺第二段完全在描述我,每一句都刺在我肉做的心上啊啊啊。

法國女人特質二:凡事淡定
法國女人不會把懷孕當成一個研究專案。雖然法國也有不少關於育兒的書籍、雜誌和網站,但對法國人而言,這些都不是必讀資訊,也很少人會大量閱讀,至少我認識的法國人當中,沒有人會考慮該選擇哪一套育兒哲學,也沒有人講得出各種教養術語。在法國,沒有哪一本新出的育兒書籍是非讀不可的暢銷書,家長也不會把專家的話奉為聖旨。 
美國女人表示在意的方式經常是擔心,以及展現我們願意自我犧牲的情操,懷孕亦是如此。而法國女人表達自己在意懷孕這件事的態度,則是盡可能表現得冷靜沉穩,並展示自己並未因此放棄生活中所有樂事。
法國女人特質三:「我仍是個女人」
1. 「對美國女人來說,母親的角色得跟其他角色區隔開來,這太絕對,如果她們戴上媽媽的面具,就會一併穿上媽媽的衣服,如果她們轉換成一個誘人的女人,她們就百分之百的誘人;而孩子永遠只能看到她們當『媽媽』的那一面。」 
然而在法國人的理想中,「母親」和「女人」的角色應自然融合在一起,在任何時間,任何地點,妳都是一位母親,但妳同時也是一個女人。

2. 他們夫妻倆(一對法國夫婦)的習慣是週末由威廉早起料理一切。一天早上,威廉出門買了巧克力可頌和長棍麵包,過一會兒,艾蓮才姍姍下樓,身上還穿著睡衣,一頭秀髮蓬亂得嫵媚。她啪的一聲坐在餐桌前。 
她一見到威廉買的麵包就說:「J’adore cette baguette!(我喜歡你買的長棍麵包!)」 
這是一句簡單的話,出自肺腑又甜蜜入心,但我想想,自己似乎從不曾對西蒙說過類似的話,我通常會說他買錯了,或是煩惱他吃得一團髒,我又得去清理。......像艾蓮那種女孩般純粹的喜悅──我好喜歡你買的長棍麵包,在我跟西蒙之間已不復存在。這多麼感傷。 
我和西蒙從亞爾丁開車回家的路上,車窗外黃花遍野,不時還能看見一次大戰的紀念石碑。我把長棍麵包的小故事告訴西蒙,他回答:「我倆需要多說點這樣的話。」沒錯,我們確實需要。
最後我想打一劑預防針。本書的「法國女人」是個概括名詞,受過研究所訓練、寫報導文學起家的作者其實已坦然在書中指明她觀察的對象是「她認識的法國朋友,且以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居多」。這樣的抽樣當然不是百分百的隨機取樣,書中描述的法國育兒文化也是片面而非全貌,但我認為這個「片面」也確實值得我們學習。別把這本書想成「法國女人什麼都比我們好」的膚淺洗腦書籍,這其實就是一本傑出母親及女性的訪談錄,這些女人值得我們學習,只是她們恰好都住在法國。



延伸閱讀:
《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,孩子不哭鬧?》之編輯真的好用心!
我如何翻譯《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,孩子不哭鬧?》
法國式教養:帶你品嚐這世界

3 則留言:

  1. 我一向認為女人結婚後不需要拋棄情人那一面,而是增加妻子的角色,母親亦同。所以我該娶個法國女人嗎XDD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難就難在精力有限,要兩全不容易啊,就像一個人交男女朋友或結婚後,總是很難花同樣多的時間陪家人。但總之是個努力的目標!

      刪除
  2. 要是一天有48個小時就好了,越大越覺得時間不夠用阿

    回覆刪除